周末折叠电影《泳者之心》:一切皆有可能
导语
Introduction
全然的放松,但不放弃理想的追逐,不放弃热爱生活。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丨戴小蛮
责编丨李思佳
编辑丨何增荣
在任何时代,我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最大的困境便是我们自身性情制造的,如同中岛敦在《山月记》写过: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个人的性情而已。
我们通过这部影片,认识了这位曾保持着29项世界和美国纪录的女性。在今天她的故事依然蕴含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想起在电影中特鲁迪反复吟唱的歌:“清晨黄昏,日复一日,活着就要开心”。
0
1
完美的主创班底
《泳者之心》在国内上映不久就在豆瓣上收获了9.5的好评,这部由迪士尼公司出品,一个关于决心、毅力与成功的商业传记片,虽是以女性为主角,而其本身早已脱离迪士尼以往的“公主叙事”。
事实上,这部电影讲述一个平凡女孩特鲁迪·埃德尔真实故事,而这一故事的主题是信念,一位年轻女性确定目标,为此克服逆境、肯定自己、相信梦想并做专业上的不懈努力,以及拥有非常强大的意志力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它想告诉人们,即便曾不被看好,惟有努力让一切皆有可能。
电影剧本改编自格伦·斯托特在2009年出版的《年轻女子与海:特鲁迪·埃德尔是如何征服英吉利海峡并影响世界的》。她曾保持着29项世界和美国纪录,从法国游到英国去,做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第一人。
在格伦·斯托特的书籍出版前6年,也就是2003年,98岁的特鲁迪·埃德尔与世长辞。
直到7年后的2016年,编剧杰夫·内桑森在为女儿寻找书籍时,偶然发现了格伦·斯托特的这本书,并被埃德尔的故事打动。曾作为《狮子王》、《幸福终点站》、《猫鼠游戏》等影视剧担任编剧的杰夫·内桑森将这一真实故事改编成剧本,剧本严谨、缜密,气质沉稳,不仅展现了埃德尔的内心强大和拼搏精神,也细腻描绘了围绕埃德尔发生的多条情感线——代表家庭力量中强势一面的父母,与他们的或抗争、或和解,以及永恒的家庭支持、与姐姐的互相扶持、被第一位教练挖掘式培养的感恩、与横渡海峡的竞争对手超越性别的彼此理解、支持,同时伴随对当时社会群像的侧写,让埃德尔及其所代表的1920年代女性争取权益的拼搏史更为生动呈现。也更令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在这些侧写中以平静地方式被了然。
杰夫·内桑森与导演阿吉姆·罗恩尼商议将剧本拍摄电影。故事本身具有的特质——感人、有趣、鼓舞人心,都是阿吉姆·罗恩尼以往在制作电影过程中所追求的元素。
但罗恩尼也未曾听过这个发生在一百年前的真实故事,他惊异这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竟然早已从集体记忆中消失。导演乔阿吉姆·罗恩尼过往的作品中可以观察,似乎也确实适合担任这部电影的导演——除了担任2017年《加勒比海盗5》的导演,还担任在2013年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孤筏重洋》的导演。
后者故事来源于1947年,挪威著名探险家索尔·海尔达尔与五位朋友一起从南美秘鲁出发,乘坐木筏历时101天和4900英里到达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并以此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一项奇迹的真实经历。罗恩尼有足够的功力展现传奇人物及对大海冒险的叙事能力。
因此,在拍摄《泳者之心》时,虽然电影本身并不是视觉为主导,但导演乔阿吉姆·罗恩尼坚持外景、实景拍摄,尤其是特鲁迪·埃德尔横渡英吉利海峡那段,真实再现了大海的浩瀚无穷与蕴藏的凶险,以及相比较之下人类肉身的脆弱,让每一位观众都能贴切感受到百年前特鲁迪·埃德尔难以摧毁的意志力,并为此动情。
显然,这部电影的主创班底近乎完美地融合海洋影像、年轻女性力量及经典电影叙事之间的关系。令作为挑战横渡英吉利海峡成功的第一位女性,这一平凡女孩的形象因此更加灼灼生辉。比文字更有效果的视觉与心灵双重震撼,这或许是商业传记片所能做到的。
2
不被看好的“她”
作为一部商业传记片,《泳者之心》尽量圆融地处理着历史,每一个被呈现的故事情节都带着其重要的出场意义——导向核心的故事理念以及令人为之振奋的结局,
故事的开头与“大难不死”有关,这一开局点亮了特鲁迪未来的运动传奇。
移民美国的德裔屠户家的小女儿生了荨麻疹,高烧不退。医生断言她活不过今晚,决定上楼陪她度过最后的时间,他跟等待在楼下的家人约定,等他再下楼时,一切就都结束了。然而,在彻夜不眠的等待后,凌晨时分楼梯上响起了脚步声,但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却不是医生,而是活下来的小女儿特鲁迪。疲惫的医生在楼上睡着了,小女儿则抱怨自己饿了,自己下来找点吃的。
活下来,这出于小女孩的坚韧意志。而在往后的故事里,特鲁迪让这种坚韧的意志支撑了她未来的事业。
在生病时,特鲁迪曾看到不远处有一艘船失火,于是,电影就借用埃德尔一家人的对话讲述了一则真实悲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德国移民来纽约定居,他们大都集聚在纽约14号街及毗邻东区南部的的一块土地上。移民们虽然远离故土,但是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许多风俗习惯。比如,每年六月由教会举办一次集体野餐活动。1904年的野餐活动由牧师乔治·哈斯主办。他特地租了美国当时最豪华的游艇之一斯洛克姆将军号,准备渡过东河到风景如画的长岛去野餐。但斯洛克姆将军号轮船开至曼哈顿东河时意外起火,当时船离海岸很近,只有300英尺远,却依然造成1021位乘客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原因就是她们不会游泳。
事实上,这一真实事件发生在特鲁迪出生前一年,那是1904年6月15日。
编剧却将事件在此时引入,让同样身为德裔的母亲下定决心要送两个女儿学游泳。
我们也逐渐明白编剧将这一真实事件植入的意义——女性应当具备从困境中自我拯救的能力,这也成为女性参与游泳运动的历史隐喻。毕竟游泳本身在成为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之前,它的作用是让在水中受困的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学游泳本就是基本权利,不应因性别而被剥夺或被赋予。
电影在其后的展开也没有只局限于叙述特鲁迪的游泳生涯,而是以近乎平静的方式在无数细节中呈现出一种更为辽阔且复杂的社会面向:在1920年代,一个想要游泳的女性会面临什么?
因此,在母亲下定决定的同时,来自各层面的阻碍也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一展开。
当时,很少有女性会游泳,女性游泳时还要穿着长袖上衣、长裤以及鞋子,如果在海滩上露大腿的女性会遭到风纪警察的拘捕。当时也没有正式的女子游泳比赛,母亲送两姐妹学游泳的镜头是拍摄她们穿梭在街道,再沿着楼梯一直向下走,来到了也是锅炉房的女子游泳队。艾比是这里教练,这个藏身于地下室锅炉房的女子游泳队就是由她组建,女孩们在锅炉房旁的泳池里自由地游泳、训练。
而在户外的泳池只有男人,且每周都举行着男子游泳比赛。之后,一支澳大利亚女子游泳队的来访,带来了这里的第一场女子比赛。赛前播报里,沙利文将女子运动员们形容为“天鹅“。他强调“因为经受良好的训练,我们才允许她们进入男人的泳池。”他还强调,泳池边配有救生员,时刻保护着她们的安全。但当不被看好的特鲁迪意外赢下冠军后,报纸登载了这则消息。讽刺的是,“澳大利亚女子游泳队着装暴露”的新闻配着一张巨大的图片登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而特鲁迪夺冠的消息只被印在报纸的角落。
“保护女人的安全”,这不仅来自泳池边的男性,他们对女性参加运动的偏见与狭隘认知,同时,他们乃至这一社会中大多数男性也在维护这种很不公平的“规则”。
当特鲁迪前往法国参加巴黎奥运会时,她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她的游泳教练艾比因为是女性而被奥委会拒绝。在前往巴黎奥运会的轮船上,特鲁迪和其他女性运动员们从始至终都被男性教练要求待在自己房间中,男性运动员可以整日在练习,甚至甲板上有为他们保持训练而搭建的游泳池。教练一再声称自己的职责只是保护她们免受男人的骚扰。而面对特鲁迪她们抛开何时能下水的质问,他心不在焉回答:”枪响之后你们就可以下水。“
不只是针对特鲁迪,电影中有一短暂的镜头,警察拿着尺子在丈量普通社会女性泳衣的长度,有一位女性的泳衣因不符合规定就将她逮捕。
很显然,这样的社会环境是极为不公平的,女性的正当权利无法拥有。
3
电影里,特鲁迪曾穿越一片红色水母,即不能逃,也不能停,没有任何援助,只能自己游过去。这可能并不完全是她当时的真实遭遇,但这样的场景却会令观众动情——在权利上无法男女平等的时代,任何一个女性想要逆行追逐不被认可或不被看好的梦想,都像在游过随时可能蜇伤她的水母群。在这一时代的观众看来,同样也有共鸣——毕竟,任何时代要去超越和克服自己,都是困难的、缓慢的,需要极大毅力。
特鲁迪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女性队自我价值的追求,更对女性争取权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出生于1905年的特鲁迪,其成名的时期正好在20年代,与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契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女性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开始解放运动,这一时期,女性诉求是权利上的平等,实现男女平等。
当时的美国虽是从英国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新国家,却也承袭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诸多旧规则,并非视女性为自由、独立的生命个体。但到了20世纪初,经济发展使得社会思潮涌动,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电影中,当特鲁迪和教练向沙利文寻求赞助时,经过了一个办公室,里面都是正在工作的女性职员,这一镜头就在呈现当时社会的新貌——有很多女性开始走上社会上担任秘书、打字员等职务。
这部传记电影虽然主角是特鲁迪,周末折叠电影《泳者之心》:一切皆有可能但某种角度看,也可以说是成功细腻刻画女性群像的电影。
母亲埃德勒夫人,一直在家庭主妇的位置上对自身处境、女儿们的未来进行着温和、委婉又极为坚定的抵抗。最初,她力排众议坚持送姐妹俩去学习游泳,精打细算的丈夫拒绝为女儿支付每周2美元的游泳训练费用,没能从丈夫那里要到钱的母亲,没有一秒委屈与懊恼,转身就自制帽花为女儿攒起训练经费。
在训练队,特鲁迪最初被视为天赋不如姐姐,但埃德勒夫人坚定说服教练,让女儿得以继续游泳。
在前往海峡前,母亲和特鲁迪有一段对白,母亲问特鲁迪:“我无法想象你的勇气从哪里来?”特鲁迪对她笑了笑说:“来自你。”
不仅仅是母亲,电影中其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也都在指向理解、支持与陪伴:首当其冲的就是姐姐,一直以来,姐妹之间更多是支持、包容,而非世俗姐妹中常出现的嫉妒、竞争。作为原本被看作很有潜力的选手,但稍大一些后就立马被父亲安排了门当户对的婚事,对方是一位自己从来没见过的、也没有感情的男人。挣脱不开的屠户女儿的命运、不得不放弃游泳而选择顺从,电影中,梅格说,“我不是没有争取过,我尝试了。”此刻的梅格,更代表了很多与她类似境遇的女性。梅格角色的不一样也正是从此刻呈现,她不仅仅积极心态迎接自己的婚礼与丈夫,顺从了命运,却始终在维护特鲁迪的理想。在陪同妹妹完成第二次横渡海峡挑战的时候,梅格同样表现出了女性智慧的一面。在特鲁迪游至最疲倦的那段时,她深知妹妹要强的性格,一句“特鲁迪最讨厌输”,她就跳下水去陪伴她。当特鲁迪的泳镜漏水,她快速用蜡油修好了泳镜回丢给她;知道当时的女性泳衣增加游泳阻力的她,还为特鲁迪重现缝制了当时颇有些惊世骇俗的分体式泳衣。
编剧或许很了解,女性之间彼此的情谊尤为动人,因此在电影中,除了特鲁迪、姐姐、母亲、教练艾比等主要女性角色之间的情谊互动,还有许多隐藏在点滴细节中的女性:街道上,对特鲁迪说:“因为你,他们允许我游泳”的小女孩;当特鲁迪挑战时,每家每户坐在收音机前收听着最新消息的女人们。
编剧的改编功力也令人惊喜的体现在,作为一部明显指向女性主义的电影,却尤其平等地塑造了一些男性形象,没有刻意的性别对立,也没有爱情。这令角色的复杂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更为生动与真诚。
当特鲁迪在法国接受横渡海峡的训练时,在海边旅馆,正聚集了同样准备挑战横渡英吉利海峡的男性游泳员,他们正在缅怀刚挑战失败而死亡的队友,一名叫班吉的男性游泳员上前,有些挑衅地对她说:“男人来这里进行付出生命的挑战,你一个女人来这里做什么?”
面对质问,特鲁迪的反应显然也经过了编剧的特殊处理,既没有表现出任何情绪波动,只是简单端起酒杯,致敬了死亡的挑战者,也致敬了游泳。
随着剧情发展,班吉成为了特鲁迪的好朋友。“没有人挺你,但我挺你。”
在特鲁迪二次挑战时主动承担教练、领航人责任的托马斯·威廉·伯吉斯。在电影之初,成功穿越了英吉利海峡的他裸体出场准备游泳,因此遭到警察的逮捕,自然他也被世人视为异类。而他理解特鲁迪对于游泳的热爱和执着。
这不仅仅是两性之间的平等对待,更是人性中的尊重与友好,或许也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另一种声音:女性主义从来不是男性和女性之争,而是对社会系统不公的抗争,并非是要求女性享有特权,而是男女平等的平权。
进一步说,女性从不是弱者,而要成为强者,需要的是更多不懈地努力,更强大的内心。
事实上,在任何时代,我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最大的困境便是我们自身性情制造的,如同中岛敦在《山月记》写过: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个人的性情而已。